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有一句箴言:“认识你自己”,这既是哲学的第一命题,奠定现代文明的逻辑与科学,同样是基于这一命题的延展。但是对于身处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来讲,在认识自己之外,还多了一个命题——认识世界。认识自己,读懂中国本身,能知道从哪里来。但认识世界,才能读懂文明大潮下究竟该向何处去,184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与走向,其实无不源于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与思考。但“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”谈何容易,要有学识,能认识到现代文明的本质;要有见识,有足够开阔的眼界,能站在全人类的视角下思考当下问题;又要有胆识,敢于在常识遭到挑战、真相被刻意掩盖时,坚持“是其所是,非其所非”的表达,推动社会的观念进步。这三个特质,越往后,能做到的人就越少。即使在大师辈出的民国,能做到的知识分子也屈指可数,于今世今时更是罕见,陈乐民与其妻子这对学者伉俪便是其中的极少数。他们的学术一生以“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”为己任,是当今社会少见的兼具学识、见识与胆识的学者。中国1840年以来,最显著的体系化的缺陷就是——既不认识世界,更不认识自己。而“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”的第一步,就是认识到现代文明的本质。现代文明迄今为止只有两个阶段,发端于欧洲,光大于美国,读懂了欧、美的文明历程,也就读懂了现代文明的方向。当下涉及现代文明的书早已汗牛充栋,其中不乏经典巨著。但生活在中国,要了解现代文明,就不得不读中国学者带着中国问题意识专为中国人写的书。她曾任“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”,而她的先生陈乐民则是“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”,两人在研究上不但互补,他们的学术也始终像罗马的双面神一样——一面朝向世界,一面朝向自己,他们在研究欧美的时候,并非闭门造车,心里总放着一个中国。这一点从他们的一系列作品就能看出:《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》《在中西之间》《欧洲文明的进程;对话欧洲》《欧洲与中国》……正如有人对两老学识的评价:“从世界看中国,然后再以非常深厚的中国情怀去消化西方的文明。”广博的世界见闻,塑造了他们“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”的国际比较视野:作为外交家,他们50年代长期活跃于维也纳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外交一线,又是中美建交等现代史里程碑事件的参与者、见证人;作为研究欧美问题的风向标,曾在万马齐喑的年代主编《西方外交思想史》《美国研究》;读他们的书,常有相见恨晚之感,原因就在于他们具备了49后学者少有的国际视野,他们人是从民国来,见识却是国际的。在他们的书里——哲学、文学、宗教、艺术,欧美史和中国史,现代和近代、过去与未来,并不仅仅是信手拈来,而是说在信手拈来中,还帮我们清晰地做了挑选和删除,将裨益与损害都给读者做了庖丁解牛式的解读。◎胆识:对现代价值的追求与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,是他们写作与思考的主题“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”本就很难,在认识后坚持真理更难。孙中山曾把人分为三类:先知先觉者,后知后觉者,还有不知不觉者。但在知识分子中,其实还有一种:装作不知不觉者。很多人主动给自己的手和嘴戴上镣铐,闭嘴做起了书斋式学者。还有人患上了“斯德哥尔摩症”,骨气荡然无存——在应该表达时噤声,在需要反思时大合唱。她与陈先生是“士”之精神的化身。他们一个出身老清华,一个出身老北大,受的是民国的教育,延续的是“五四”的精神。一生经历了中西思想的冲突融汇、政治、经济的兴盛轮回,时常"因年轻人被虚假历史蒙蔽忧虑得彻夜难眠"……因此对时弊的针砭和忧虑、对现代价值的追求,拒绝遗忘,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,共同构成了他们写作与思考的主题。他们温和而理性的思想,在这个浮躁甚至摒弃思想的时代,也许不会照亮太大、太多的地方和人,可当把这些著作放在床头和书架上时,却总是可以照亮我们自己眼前的路。当下陈老已仙逝,而她,无论是新作还是旧作也越来越少面世。这次收集到他们的作品集,其中的曲折历程着实一言难尽,很多书将来能否再版,也不得而知。为了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,此次还特别请她为两人的作品集亲笔签名,数量极为稀少。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抢先收藏(含绝版、独家):
▍延伸阅读
王小波 | 认识自己的无知,究竟有多难?
贯穿历史的三条思想之链:认识自己,认识他人,认识世界
你有你的规矩,世界另有规矩
百年之后,我们仍需睁眼看世界
吴敬琏: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历程
陈乐民:历史是否有逻辑
陈乐民:两种潮流交汇处的先行者
像他这样“集中西绅士于一身”的人,已成绝响
朱航满:士风悠长陈乐民
阎连科:阅读陈乐民,是为了获得一种羞愧感
冷眼向洋:他以病弱之躯拿着一管毛笔孤军奋战
陈乐民:为什么德国给世界贡献了康德,也产生了希特勒?